近日,江苏、山东等地试点推进的“智慧组工”平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这一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干部监管新模式,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干部管理的方式。通过采集干部选拔任用、履职行为、廉洁自律等全周期数据,系统可自动生成“数据画像”,并对异常情况如“同一岗位频繁换岗”“干部亲属关联企业中标率畸高”等风险点实时预警,精准推送纪检监察机关核查。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,更是制度监督与科技力量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。
长期以来,干部监管面临诸多挑战:信息分散、核查滞后、人情干扰、“带病提拔”等问题屡禁不止。传统监管主要依赖人工审查、档案调阅和群众举报,不仅效率低下,还容易受主观判断影响,难以实现全过程、动态化监督。而“智慧组工”平台的出现,恰如为干部监督装上了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。以江苏省某市为例,该市在一次干部提拔考察中,系统自动比对发现一名拟提拔干部的配偶名下企业,在其任职期间多次中标政府采购项目,中标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系统立即触发红色预警,经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后,查实存在利益输送嫌疑,最终叫停提拔程序,并启动问责机制。这正是大数据穿透权力运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有力体现。再看山东省某县推行的“干部廉政云档案”,整合了组织、纪检、审计、信访、税务等十余个部门的数据资源,实现了对干部“八小时内外”的全方位画像。一名乡镇干部虽工作表现突出,但系统发现其家庭消费水平与其收入严重不符,且有多次大额资金往来记录,随即启动廉政谈话,最终查实其存在违规兼职取酬问题。若非大数据介入,这类“隐性腐败”很难在早期被察觉。
数字化赋能干部监管的优势显而易见:一是效率提升。过去核查一名干部的任职资格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,如今通过数据比对,几分钟即可完成初步筛查;二是客观公正。算法依据统一标准评判,减少了人为干预和“看人情”“打招呼”的空间;三是预防在前。通过动态监测和智能预警,变“事后追责”为“事前防范”,真正实现抓早抓小、防微杜渐。当然,技术不是万能的。大数据只是工具,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。必须警惕“数据孤岛”现象——组织、纪检、财政、公安等部门间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,影响了分析的全面性。因此,亟需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,推动信息互联互通,确保数据真实、完整、及时。同时,也要加强数据分析专业人才队伍建设,提升对复杂数据的挖掘与解读能力。比如,针对不同层级、不同岗位的干部,应建立差异化分析模型:对“一把手”侧重权力运行轨迹分析,对重点岗位干部关注项目审批、资金拨付等高风险环节,做到“因岗施策、精准画像”。此外,必须配套完善制度保障。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,明确数据采集边界、使用权限、隐私保护和责任追究机制,防止“技术滥用”或“数字形式主义”。同时,加大对平台的技术投入和安全防护,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篡改。更为重要的是,要提升广大干部的“数字素养”。让干部习惯在“镜头下”工作、在“数据中”履职,主动接受监督,形成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良性生态。
“智慧组工”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,而是充满温度的制度创新。当大数据穿透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,当每一次提拔、每一笔审批都置于阳光之下,我们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更近一步。数字化赋能干部监管,不仅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,更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招。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应用,干部监管将更加智能、精准、透明。我们有理由期待:一个更加公正、廉洁、高效的治理体系,正在数字浪潮中加速成型。
(作者:高子怡,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来源:昆仑策网【作者来稿】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)
1、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供大家学习参考;
2、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,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;
3、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,文明上网,依法守规,IP可查。
作者 相关信息
内容 相关信息
• 昆仑专题 •
• 高端精神 •
•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•
•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•
• 国策建言 •
• 国资国企改革 •
• 雄安新区建设 •
•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•